□許振興
一沓報紙,能夠承載多少情緣?想必每個人想法不一。
我是河南信陽人,卻是湖南《法制周報》的忠實讀者。或許有人會感到詫異,河南與湖南相距甚遠,一個河南人怎么會把注意力放在湖南的報紙上?
2010年8月,我到湖南大學上學。經過本科和研究生的學習,2017年,我順利畢業取得法律碩士學位。當年,因為女朋友留在湖南,我決定留下來,當年順利考入長沙市岳麓區人民法院,在研究室從事新聞宣傳工作。
初來乍到的我,對新聞宣傳工作是十分陌生的,這項工作并不是想象中“一部相機、幾句話”就能夠輕松搞定的,更不是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吟詩也會吟”的簡單化、模版式的操作。新聞寫作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文體,只有相對固定的模式,卻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。在工作中,我經常會有“難下筆、下筆難”的苦惱。
一天,部門領導向我推薦了湖南唯一的法制專業報《法制周報》。她建議我多看這份報紙,多和報紙的編輯交流,對提高新聞寫作水平大有裨益。于是,與《法制周報》的一場邂逅就這樣悄然而至。
我拿著那份散發著油墨香的《法制周報》,第一感覺就是版面精美,再閱讀之,感覺內容既極富新聞性,又緊扣法治脈搏,十分耐讀。之后,一有時間,我就會閱讀《法制周報》,也常常與編輯老師探討新聞寫作以及法治問題。那時,雖然我撰寫的新聞報道有時會被無情“槍斃”,但與編輯老師交流的過程彌足珍貴。
如今,三年時間過去,我輾轉了數個部門工作,卻沒有丟掉閱讀《法制周報》的習慣。我欣喜地發現,自從愛上閱讀她,不僅新聞寫作能力得到長足進步,調查研究能力也明顯提高。三年來,我除在報紙上發表了各類新聞通訊100余篇次,還在《人民司法·應用》上公開發表了一篇論文,另有一篇論文在第十二屆中部崛起法治論壇上獲二等獎。
《法制周報》是我的良師益友。今年是《法制周報》創刊15周年,作為她的忠實讀者,我要感謝她對我的幫助提高,希望以后繼續和她共同進步。衷心祝愿《法制周報》越辦越好、越辦越出色!
(作者單位:長沙市岳麓區人民法院政治部)
責編:廖悠悠